课程简介
精准测试从某个层面来讲,是赋予了测试用例真正的生命力,传统的测试用例仅仅是一些只能够依赖人去理解和分析的文本文件而已,在计算机和算法层面则没有存在意义和价值。
本课程以互联网业务质量风险敞口和质量保障策略为切入口,进一步向学员展示精准测试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精准测试的原理、背景和演进形态的解读引出精准测试+可测试性演进;最后用相关的实践案例解读精准测试思路和质效体系的关系,还对精准测试的未来趋势做了一定的解读。
课程收益
1.掌握精准测试的演进和形态
2.了解精准测试的背景和原理
3.学会运用测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受众人群
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工程师和测试技术骨干成员,测试技术负责人,测试经理和测试总监 测试架构师以及其他与测试相关的人员。
课程周期
2天(12H)
课程大纲
标题 | 授课内容 |
互联网业务质量风险敞口和质量保障策略 | 1.互联网业务典型技术架构和研发迭代模型 1.1.南北向典型技术架构 1.2.端上技术架构 1.3.研发迭代模型演进(从瀑布到敏捷) 2.研发迭代流程下主要质量敞口 2.1.需求 2.2.代码 2.3.CI 2.4.CD 2.5.CO 3.质量是测试出来的吗? 4.通过测试可以保障质量吗? 5.质效一体的质量保障策略 5.1.基于业务生命周期的策略&4 key metrics 5.2.DevOps&质量卡点 5.3.测试 vs. 预防 5.4.灰度 / 开关 / 降级 / 熔断 -- 条条大路保平安 5.5.监控/告警/预案 -- 只要跑得快 5.6.又快又好(to C -- 面向体验) vs. 又好又快(to B -- 面向功能) |
精准测试原理和背景 | 1. 测试三角形 2. 测试覆盖&范围 3. BUG的产生 4. PDCA 5. 变更&影响范围分析 |
精准测试的演进和形态 | 1. 基于风险的测试 1.1. RBT 1.2. RBT+Exploratory Testing 1.3. 测试分级 1.4. 复盘和优化 2. 基于覆盖率的测试 2.1.思路 2.2.工具 2.3.持续集成 2.4.风险&改进 3.基于调用链的测试 3.1.思路 3.2.工具 3.3.流程 |
精准测试+可测试性演进 | 1. 架构埋点 1.1. Trace 1.2. 染色/甬道 2. 代码切面 2.1. 旁路 2.2. 注入 2.3. 卡点 3.引流测试 3.1.log replay 3.2.querydiff 4.混沌工程 4.1.混沌注入 4.2.编排 4.3.爆炸半径 4.4.雷区 |
精准测试的实践 | 1. 企业微信的实践 2. QQ邮箱的实践 3. 小红书的实践 |
精准测试思路和质效体系的关系 | 1. 持续测试 2. 避免穷举 3. 强调反馈&参与 4. 水无常型 |
趋势 | 1. Code Intelligent 2. Clean Architecture |